2025年7月9日,我们教师许晶采取实地走访的方式去西安大兴医院开展了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通过多维度探讨当前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优化建议,以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调研邀请了医院管理者、临床专家参与,共同为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献计献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的增加,康复医疗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同时,智能康复技术、多学科协作等新趋势对康复治疗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培养更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围绕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等核心内容展开深入调研。
调研内容涵盖以下方面:
培养目标与定位:评估当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探讨核心能力培养侧重点;课程体系设置:分析现有课程的合理性,提出增删或调整建议;实践教学环节:总结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师资队伍建设:评价师资现状,提出提升建议;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分析康复治疗师的岗位需求、薪资待遇及职业发展前景;特色课程与校企合作:探讨中医康复特色课程及校企合作的深化方向。
调研发现与优化建议主要为:培养目标需强化“智能+多学科”融合能力。
调研发现,当前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基础理论教学上较为扎实,但对临床复杂案例的应对能力、跨学科协作能力以及智能康复技术的掌握存在不足。专家建议,未来培养目标应定位为“懂技术、会创新、善协作”的复合型人才,注重精准评估、个性化方案设计、长期康复跟踪及心理疏导等核心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需引入前沿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现有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课时合理,但康复技术课程(如智能康复设备操作)的实践课时占比不足,传统康复课程(如针灸推拿)内容需与现代康复理念结合优化。
建议新增课程:《智能康复技术应用与维护》:涵盖康复机器人、智能评估系统操作等内容;《康复心理干预实务》:针对患者康复期的心理问题干预;《多学科康复协作模式》:学习与临床、心理、营养等学科的协同流程。
实践教学需增加真实案例与智能设备:实践教学环节存在患者病种覆盖不全、高难度案例接触少、实训设备更新慢等问题。专家建议:与医院合作建立“复杂案例康复实训库”,定期更新案例。采用“模拟诊疗+真实案例实操”模式,增加学生独立接诊机会。引入智能康复机器人、虚拟康复训练系统等先进设备,提升实践教学的科技含量。
师资队伍需提升新技术与教学能力:师资队伍专业知识扎实,但对智能康复新技术(如AI运动分析、虚拟现实康复)的掌握不足,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提升建议:组织教师参加智能康复技术培训及学术前沿研修班。推广PBL(问题导向学习)、CBL(案例导向学习)等创新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申报教学改革课题,提升教学水平。
行业发展呼唤专科人才与智能技术:调研显示,康复治疗师岗位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神经重症康复、儿童康复、老年康复等专科领域人才紧缺。行业对掌握智能康复技术、具备团队协作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治疗师需求迫切。薪资方面,初级治疗师待遇中等,但掌握专科技术(如言语康复高阶技术)的资深治疗师薪资提升显著。
深化校企合作与特色课程建设:目前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实习层面,深度不足。建议联合企业开发“智能康复实训课程”,共建科研课题,共享研发资源。此外,中医康复课程可结合西医评估方法(如肌电评估针灸疗效),打造“中西医融合康复”特色课程。
此次调研达成了多项共识,明确了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方向:培养目标:融入智能康复与跨学科协作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课程与实践:新增前沿课程,优化实践教学形式,强化中医康复实操融合。师资与校企合作:加强师资培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职业发展:对接职业资格考核变化,增设职业规划与人文关怀课程。此次调研不仅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行业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