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王姿了老师实地走访了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开展了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活动。本次调研旨在优化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特别是在儿童康复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前沿领域。
调研指出,当前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进一步贴合行业实际需求,特别是在儿童康复、肿瘤康复及老年康复等细分领域。专家建议,应加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包括临床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跨学科合作能力。现有课程体系在中医康复特色和现代技术结合方面尚有提升空间。专家提议新增以下课程:儿童康复学:涵盖儿童发育学、儿童疾病学及感觉训练等内容。专项治疗学:针对肿瘤康复、认知障碍等特殊需求设计。人工智能应用课程:引入国际先进的康复AI技术,如智能康复程序开发与应用。实践教学改进: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包括基地资源不足和教学内容单一。建议与三级甲等医院加强合作,增加临床病例实践机会,同时联合企业共建实训平台,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师资队伍在儿童康复和AI技术领域的专业性有待加强。专家建议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水平,并鼓励教师参与行业资格认证(如心理咨询师、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等)。行业需求与职业发展:调研显示,康复治疗师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尤其在儿童康复领域。职业资格证书(如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成为就业的重要门槛。此外,康复治疗师的薪资待遇与职称晋升直接相关,需加强相关培训。人工智能与校企合作:人工智能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成为热点,专家建议开设AI相关课程,与国际接轨。校企合作方面,可通过联合开发课程、科研课题申报及师资共享等方式深化合作。
本次调研达成以下共识:儿童康复领域是未来发展重点,需加强课程设置与实践平台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应融入教学,培养具备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康复人才。校企合作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需进一步拓展合作单位与资源。
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增加儿童康复专业的三甲医院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多临床实践机会。优化课程内容,强化校企共建课程与实训平台。
初步优化方向:增设儿童康复、AI技术应用等特色课程。推动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此次调研不仅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康复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